「面試不要做!」系列 – 心知肚明的話,不需要說出口

by | 8 月 9, 2025 | 職涯與人力資源

有一次,我在面試時聽到一位候選人很真誠地說:

「我會給自己三到六個月時間觀察、評估這家公司適不適合我。」

他說得平靜,語氣中帶著一種自信,彷彿這是理所當然的職場智慧。
我相信他是真心的,也相信這段話背後並沒有惡意。
但身為面試官,我的腦海立刻浮現一個想法:

這句話,你應該留在心裡,而不是當場告訴我。

為什麼這句話不該說出口

我們先從最基本的事實談起:
求職與招聘,本質上就是一段不對等的關係。

  • 在你拿到 offer 之前,權力在公司手上。

  • 公司有一套篩選標準,可以決定你能不能進來。

  • 你可以有選擇,但那是在你手上有多個選項的時候。

這跟談戀愛很像。
你可以在心裡想「我先觀察三個月看看你適不適合」,但是如果第一次約會你就直接對對方說:「我們先試試,三個月後我再決定要不要跟你在一起」,多半不會有第二次約會(如果有,你真的很厲害)。

誠懇並沒有錯,錯的是「表達的時機與場景」。
因為你說出口的那一刻,就改變了對方的心理定位。

從「解決問題」到「製造不確定性」

企業招人是為了什麼?
很簡單:解決問題

  • 缺人 → 找人補上。

  • 缺專業 → 找能解決的人進來。

  • 缺效率 → 找能優化流程的人加入。

所以在面試時,理想的狀態是讓面試官覺得你就是那個「解決方案」。
但是當你說「我會先觀察三到六個月」,面試官的感受就會瞬間變成:

  • 「我問題還沒解決,還要先想辦法讓你留著?」

  • 「三個月後你可能離開,那我要不要承擔這個風險?」

  • 「培訓你的時間和成本,會不會浪費掉?」

原本是「我要找人解決問題」的思路,瞬間變成「我要避免你成為另一個問題」。
這個性質的轉變,會讓你在無形中失去機會。

為什麼「心知肚明」的話更危險

職場上有些事大家都知道,但就是不能說。

  • 大家都知道公司也在觀察新人。
    沒有人會在第一天就給你最高權限或最關鍵的專案(空降高階主管除外),因為公司也要看你值不值得信任。

  • 大家都知道員工也在觀察公司。
    沒有人想長期待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環境。

  •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場雙向選擇。
    只是,表面上的流程和語言,永遠是「公司挑人」,不是「雙方彼此面試」。

這不是因為人性虛偽,而是因為訊息傳遞的方式會影響信任的建立
當你說出這種心知肚明的話,就等於直接把一張「不確定卡」拍在桌上,讓對方在還沒決定要不要投資你之前,就先想到風險。

面試是銷售,而你是商品

別誤會,我不是說人就是商品,但在招聘這件事上,面試的本質很像銷售。

  • 你是產品,履歷是包裝,面試是展示。

  • 面試官是客戶,他們在評估要不要下單。

  • 一旦簽約(發offer,簽勞動契約),就是正式成交。

在這個邏輯下,你在面試時的首要任務,是讓對方相信「買下你」可以解決問題,而不是讓對方懷疑「買了你會有更多問題」。

想像幾種不同的情境:

1. 房東與房客

你去看房子,對房東說:

「我先租三個月看看,如果不喜歡再搬走。」

房東八成會猶豫,因為短租意味著風險——重新找房客、空置損失、清潔整理。
對公司來說,招人培訓的成本遠比房東換租客高,當他們聽到你還在觀望時,本能反應就是降低投入意願。

2. 醫院看病

你掛號看醫生,坐下就說:

「我先試試你三個月,如果沒效果再換醫生。」

醫生雖然不會直接拒絕你,也可能對你輕蔑一笑,但這樣的開場會讓對方覺得,你沒有做好互信的準備,即使我醫術再強,你不遵醫囑也不可能好的。
面試官也是人,他們的直覺會告訴自己——眼前的人不是來替我解決問題,而是會成為我的問題,甚至是人選本身有問題。

3. 投資人與創業者

假設你是創業者,去找投資人募資,對方問你計畫如何落地,你回答:

「我先試三個月,如果市場不好就解散公司。」

投資人馬上就能想到:那我現在投的錢,不就有極高機率三個月後全部報銷?
招聘也一樣,公司要投入的不只是薪資,還有時間、資源和團隊成本,他們不會想把這些賭在一個還在觀望的人身上。

4. 導師與學徒

一位年輕人拜師學藝,第一句話就是:

「我先跟著你學三個月,如果我學不會,我就找其他人學。」

這樣的開場,不只顯得不尊重,也讓師傅懷疑你有沒有決心學成,把成敗全部丟給師傅。
在面試場景裡,這種「我只是來試試」的訊號,會被直接解讀為缺乏長期承諾。


從這幾個例子可以看到,同樣的邏輯不論換到哪個場景,效果都很一致:
一旦對方覺得你有很高的不確定性,成交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。

因此,在面試時,你應該著重於「我能解決你的痛點」,而不是「我還要看看你是不是適合我的地方」。
後者雖然是非常真實的大實話,但它會讓你變成一個高風險投資標的,而企業通常不會在第一時間去碰這種不確定性,除非你是一個大神級別搶著被招募的人,例如OpenAI的核心成員或某個程式語言的創始人。

不對等關係

人雖然生而平等,但是在生活上就是不對等的。
招聘就是典型的不對等場景:

  • 公司有更多資源、更多選擇權。

  • 求職者的機會成本更高。

  • 不確定性會被放大。

當面試官聽到人選說「我還要觀察公司」時,大腦會立刻啟動風險評估模式:

「培訓成本」、「流失風險」、「團隊穩定性」… 這些警示燈全亮。

結果?即使你其他條件再好,也可能因為這一句話被收到感謝函。

那什麼話該說,什麼話該藏?

不代表你要完全放棄觀察公司的權利,而是要換一種方式表達。

錯誤的說法:

「我會先觀察三到六個月,看這家公司適不適合我。」

更聰明的說法:

「我期待盡快熟悉環境並創造價值,過程中我也會持續學習、適應,讓自己跟公司方向一致。」

差別在哪?
第一種是「我在觀察你」,第二種是「我會努力讓自己與你契合」。
前者是被動等待判斷,後者是主動投入適應。

但是如果適應不好會怎樣?大家心知肚明。

誠懇不是無限制的透明

很多人會誤解「誠懇」的意思,以為把所有想法攤在陽光下才叫誠懇。
但在職場上,誠懇必須搭配策略。
透明不是把自己所有底牌都攤開,而是根據時機與對象,選擇合適的資訊傳遞。

講難聽一點,面試的目的,是先讓自己被錄用。
等你成為正式員工,雙方的關係才會慢慢平衡,到那時候,你要觀察、要評估,都很合理,因為你已經具備離開或留下的選擇權。而且也只有在你入職後,「勞基法」才開始保障你的權益。

最後的提醒

這世界上有很多「對的事」,但在錯的時機說出口,就會變成錯的事。
「會在前面三到六個月觀察公司」是對的想法,但在面試時說出來,就是錯的表達。

記住一句職場鐵律:

不該說的話,不是因為它不真實,而是因為它說了會改變別人的想法和態度。

在不對等的情境中,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真相,而是更好的策略。
因為面試官要的,不是「正在考慮要不要加入」的人,而是「準備好要解決問題」的人。

文章作者介紹

Fabian Lin

從研發領域叛逃的QA,從小咖變工程總監,我想把業界很多錯誤的認知導正,帶領新鮮人或基層人員往上走,開發平價的測試管理系統Armoury+,在測試的道路上獲得更多成就感(面試不用再只能說找到Bug很有成就感了),歡迎隨時聯繫我。

你也想要分享知識和觀點嗎?KEENLITY目前推出INSIGHT觀點報,誠徵「專欄作家」與「單篇投稿」,點擊連結投稿並了解好處和責任。

精選軟體測試線上課程

邀請您訂閱INSIGHT觀點電子報

Similar Posts

沒基礎就用AI寫程式是什麼樣子? – 使用AI前要先知道的小故事

沒基礎就用AI寫程式是什麼樣子? – 使用AI前要先知道的小故事

近期面試了一位自動化測試工程師,而我的習慣,是會以一個貼近實務的題目作為考題,請人選用程式解決,這次是請他將API的Response做解析,並取得我要的資料內容。 人選說他有帶自己的電腦來,想直接上手寫。我覺得沒有不妥,比起上白板更有效率,就等他開好電腦,打開VS Code。 接著他開始寫註解,我剛開始覺得這個習慣不錯,接著發現他有安裝Copilot,畫面上跳出了一條條的Auto...

你憑什麼教人?憑我的執念和哲學觀 – 軟體測試顧問之路

你憑什麼教人?憑我的執念和哲學觀 – 軟體測試顧問之路

孟子曰:「人之患,在好為人師」
如果這句話是出自經典,但為什麼我仍然執著於指導著下屬?即使在我聽到很多人都覺得我沒資格,或是我憑什麼的時候,我依然堅持著。
我反思了我的成長歷程,發現到,因為我曾經遇到過不好的老師,以及遇到過影響我一生的老師。在我的思維中,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欠缺太多好的老師了,而我想用我的方式,來給予願意相信我的人一些指引。因為我覺得有個曾經相信你的人是非常重要的,即使過了十幾二十年,甚至當我們老去的時候,你都會想著曾經有一個過客,影響著你的人生。

KEENLITY的3年軟體測試創業回顧

KEENLITY的3年軟體測試創業回顧

KEENLITY三週年慶推出多重優惠!宣布30家企業訂閱Armoury+可享「價格鎖定,終身不漲價」的特惠,並加碼推出Starter方案,滿足小型測試團隊需求。此外,用量更大幅提升,在價格不變下可用案例量翻倍。我們的測試管理系統Armoury+擴展至完整API功能,並計劃年底上線API監控。過去三年,KEENLITY從零客戶成長至服務多家企業,並組建軟體測試聯盟,攜手國際夥伴。KEENLITY的成長軌跡已成定局,迎接下個輝煌三年!